文学的悬念

2022-08-17




01

是这样,根据权威调查,欧洲的比如法国,国民人均纸质图书阅读量约为8.4本。亚洲的日本也差不多。虽然没有网上流传的几十本那么多,但高于中国太多了。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一项调查显示:中国13亿人口,扣除教科书,平均每人一年读书1本都不到。

将来会变成一个奇观,外国人还是照样每人一本书。跑到中国来一看,这就是中国,每人一只手机。这没什么开心的。

重要的是它抵达的人群现在是越来越多,那整体的阅读人口它是在增加啊。

从我们印刷这几年的发展来看,我觉得我们的文艺图书,11年跟10年相比,其实上升的幅度还是比较大的。12年跟11年比,上升的幅度不是很明显。但是特别值得强调的是,今年2013年的上半年,应该是我们的文化图书发展得非常快。

可是,权威部门的分析报告说,2012年出版用纸量下降,对纸质出版来说“狼真的来了吗”?

传统的文学图书类的应该说是不会往下走,期刊类的可能会影响比较大,期刊类的发行量会越来越少。网络的冲击非常大。

嗯,原来这狼在别处啊。

不能说书越印越少这个事实没有发生,至少在中国现在还没发生这样的事实。我去年的发行码洋已经到了8.7个亿的码洋。

老是吆喝着数字化阅读会取代纸质阅读,这背后实际上资本的一个阴谋。它里边是一个资本本身在背后有巨大的利益,每当这个时候它就吆喝着,我要取代你了。

这不能说是资本的阴谋,这应该是资本的阳谋。对代表着新的技术手段的一个人群来说,他当然希望不断地告诉大家,我的电子书会取代纸书。因为只有这样的呼声越来越高的时候,大家才会都来投身到电子书的领域。他才有利润嘛,他才会有商业的利润。我们最终看到的会是一个整体的读者数量、阅读的人群、阅读的规模在扩大。

阅读的规模在扩大,那不管他在读什么吗?

就是说在今天,读者在哪里,文学就在哪里。而网络呢,它其实是给文学提供了一个崭新的一个空间。你在里面可以想干什么就干什么。你可以搞商业的东西,可以赚得一塌糊涂,是吧。你也可以在里面实现你靠传统的出版机制没有办法实现的文学理想。所以我觉得网络文学,我真的是热烈地拥抱它,我觉得这东西真是太好了。

我没敢请中文系的小伙伴来,生怕他们听了会有别的什么想法。

最终它会是一个共存的状态,比如说现在美国的整个出版行业,电子书的比例达到30%多,纸书的比例达到60%多,那我觉得这样也很正常。可能这个比例还会不断地调整,也许有一天,电子书的比例可能到了60%多,纸书的比例到了30%多,我觉得那也很正常。

很正常?真到了这一天,你们出版商相对而哭去吧。

它现在是并存的时代,什么事情都可能发生。



02

网络阅读和纸质阅读,它可能最大的一个不同就是网络阅读往往是浅阅读、快速阅读,是即兴式的阅读。而纸质阅读,它可以是深度的阅读,是带有思考性的那种阅读。所以阅读的中介决定了你在这个过程当中,你就是一个浅阅读。

我作为一个诗人,我肯定是一个精英读者。但它不妨碍我在看这样的时候,我也可能沉迷进去,是完全有可能的。我知道它没有营养,但架不住你就想知道后来面怎么样了。

人是个奇怪的动物,人就是说太深刻的时候,也会想着变成一个没有任何深度的人。比如我要彻底地放松一次,我彻底地堕落一次,我彻底地变成一个没有任何思想的人。

我们现在买书可以在当当买、可以在亚马逊买、在京东买、可以在淘宝买,我可以不用在书店来买,所以书店本身就应该换个玩法。

我自己其实就是一个狂热的电子书爱好者,恐怕没有人比我更爱电子读物了。连我这样的人,我还是深深地眷恋着纸书。那这个东西我觉得其实,这里面有很深刻的一种心理和文化的动因。就是说人在读书的时候并不仅仅是把它视为一种知识的载体,我觉得这个是对书的一个误认。那也太小看书了,就是说这是一种工具性的看待书和知识的方式。

我送你一本我的诗集,这是一个仪式感。这其中是构成了某种仪式感的,你说你拿一个Kindle来,来我告诉你怎么下载我的诗集。你会不会觉得很傻啊?

我向你借书,那就是男女交往的一个很好的借口。书里面夹一个玫瑰,它是非常浪漫的。你绝对不可能想象在kindle里面夹一朵玫瑰。

仪式感和玫瑰花?好的,可是这和书和内容有关系吗?

我们在它身上其实寄托了很多的理想、梦想、情感,就是那种依恋,包括你摸着它的感觉,它的气味、它的颜色。甚至它在时间中的变化,它被虫蛀了、破损了、发黄了。

要这么说的话,竹简的手感恐怕更好。科技进步带来的民主化、可以难过三分钟,但却无法阻挡。

归根到底这个战斗不是一个纸书和电子书之间的战斗,这个战斗实际上是人类的一个主题词。人类自古以来就在进行这样一个战斗,这个战斗就是精英文化和大众文化之间的战斗。

好吧,我们还是别说那么多战斗行吗?话题太伤感了,我们说点令人高兴的事实吧。

这次莫言的图书我们赶印了几十万册,但是这个书呢,等于是每一套有16本。对于我们整个的图书印刷这块,上半年增加了大概3%点几的增长幅度。

莫言的贡献还真不小啊。

什么叫文化产业呢?文化产业它不是说叫出版,而是说是一个产业链。你比方说我出版社现在需要大量的图书投入市场,莫言的作品。好,那么印刷厂要开动机器。我们就是在当时最紧张的时候,有十五家印刷厂同时开机。印刷厂开动的时候,你想想,它要带动谁呢?它要带动的是造纸厂,包括物流和交通。我为什么这么讲呢?书要运到某地吧,然后呢很多读者第一时间一定要渴望读到莫言的书,那么就是坐公共汽车已经来不及了,就打车去,乘火车,赶到上海来买。这都带动了交通啊。这些人到了上海还要顺便旅游一下,上海的旅店也有了客户。

这个,曹老师也太浮想联翩了吧。作家借助网络平台,应该没什么问题。有问题的是这个平台会对写作产生怎样的影响?

现在已经开始产生影响了,就是写作句子变得更短,段落变得更短,微博化、微信化。就是它整个的格式和节奏都发生变化了。

那么这个东西你可以说,有它积极的一面,也可能有它负面的一面。有的时候作家可能会变得更加的媚俗,就是可以说读者没有像今天那么强势过,原来强势的是作者。读者都是一个弱势的、被动的,作者就是上帝啊,他君临天下,掌控一切。可是今天,读者他有话要说,而且你得听,你不听你就完了,是吧。那么这个我觉得对作家,它会产生什么样的影响,我觉得还需要时间来检验。那么至少是对作家的心灵提出了更大的要求,你必须更加强大。你说对于写作会有什么改变?它从个体的写作更走向了一种集体的写作、群体的写作、参与式的写作、互动的写作、双向乃至于多向的写作。一言以蔽之,可以说原来的读者他升格为作者,他是作者的伙伴。我觉得这个里面,一个作者和读者他们的位置彼此的消长。这个是我觉得我所看到的,在新媒体写作当中的一个最明显的现象了


03

现在来看一看一位网络作家的日常生活。听一听,他是怎么说的。

我记得当时第一个月,我是写了半个月,那时候月中上架,挣了八百块钱,再加上当时还有40%的半年奖,反正乱七八糟加起来是一千出头第一个月。当时我觉得很有意思,这个还能赚钱啊?然后后面就像几何级数递增一样,然后第二个月三千多、第三个月五千多、然后七千多、1万多、2万多、3万多、4万多、5万多、6万多,基本上是按月吧和网站有约定,一个月最低15万字、最多25万字,大概就是一天两章。一章三千字,写六千字。我知道很多快手,你无法相信的,一天能写三万字。

作者有那个作者群嘛,写完了说哎我今天状态不好,才写了两万八,贴出来写作的记录来。这个确实是跟写作的类别,你自己对写作的要求和个人的天赋有关系。像我们这个行业的标兵唐家三少,那个练得神功、心无旁骛功。我们一起坐那吃饭,领导在上面讲话,领导讲完话他码完一章。不能光看三少、番茄他们一年挣好几千万,你也想想还有很多人天天拼了命地写,一个月也挣不了四五千块钱的。那个完全是透支身体、牺牲生命的,完全不值当的。还是要看自己适不适合吃这碗饭。

三戒大师给出的建议是写着玩也挺好的,您怎么看?

网络写作它的存在不是因为文学而存在的,它是因为故事而存在的。对于这样一个商业模式之下的文字来讲,它要的不是文学性,它要的是故事的精彩,要的是能抓住人。

也就是说,不能不在乎读者和市场,会不会觉得是被绑架了呢?

我们是没有体制保障,人首先是要吃饱饭,叫衣食足而知荣辱嘛。你必须要先解决了物质上的问题,然后你才能去考虑下一步。所以它和文学之间没有必然的关系了,我们没有必要一厢情愿地去把它往文学这儿来拉。

可是舆论是严酷的,最酷的一句就是网上净是垃圾。

传统文学垃圾也很多,其实一个作家,原来九十年代的时候,他要出版之前都要写废两三麻袋的稿子的,他才能把他的文字变成铅字。那两三袋稿子是什么东西啊?

但是他没发表啊,而你是把那两三袋子贴到网上也发表了。

如果他有办法发表,他会不会发表啊?

嗯,这个不好说。

莫言如果他在网上写一篇,算不算网络小说啊?

我们不拿莫言说事儿行吗?还是来谈谈大家最关心的作家权益吧

你在纸书时代的权益保护是最难的,因为纸书时代的盗版都是麻雀战,一个人推着一板车的盗版书就来了,你到哪抓他去?对不对?或者你开一个小书店,你到哪抓他去?他在手边放了几本盗版书,如果有这种执法机构来查了,他马上就塞起来、藏起来,或者说我就卖了这两本,其他都是正版,你没有办法。纸书时代的盗版找不到人。

你不放到网上去,一样无法保证自己的权利。大部分的书,纸质书,就是从来没有在网上发表过,你在网上都能搜得到的。

但是互联网时代,谁盗版你就在那。总得有一个网站吧,你就在那,我是可以找到你的。相对来讲,我是能够追根溯源,能够起诉,对吧?能够采取法律行动的。

著作权应该包括文学作品衍生的各种产品的权益吧?

比如说像网络作家,就是我们现在自己现在培养的一些作家,对他们来讲,我们是希望能做到作家经纪这样一个概念。经纪概念就是说,你专心写书,因为你的专长是写书,如果说你的版权,有人要改编,要去出电视剧,要去出影视,或是要改编成动漫或者是游戏,那这些呢,我们是希望我们自己逐渐的能有这样的服务团队去服务这些作家。

人都免不了此一时彼一时,公开地说可能公正一点。

纸质书的销量在这个时代一直在下滑,能不能从小说家的角度想象一下纸质书在我们这个时代里里面,它可能发生的命运,谢谢。

可能这是真实的,就是说纸质书在一定的年代会逐渐消失。就等于中国古代,过去的时候是竹简,或者说,中国人过去的文字都留在石碑上了。它只不过是一个方式的不同,但是今后它肯定是一种更便利的方式。

不管怎么发展,起码在我有生之年肯定还是看书,以后咱就管不了那么多事情了。

管他洪水滔天,也是一种淡定。

写在纸上和写在电脑上有什么区别呢?我不认为这个事情有区别,背后没有区别。它是写你内心里的事物嘛,写在哪不重要。你就是拿个粉笔写在墙上也可以嘛。

这个是数字技术给文学家、艺术家还有文学爱好者,给他们提供的一个真是难以想象的奇妙的机会。为他们开创的一个自由创作的空间。

我们听听一位正巧在中国的美国作家,他的说法。

每个人都有故事要说,这就是一个最广泛的一个民主,所有的人都能说故事。不管纸书会不会持续,但媒介总归会有的。可能在网上什么的,没有关系,我们有想说故事的欲望,总归有一个地方能让你说故事的。

好吧,大家都在回避一个事实,说了您可别砸我。铺天盖地的纸质图书很大一部分是会送回造纸厂再造纸浆的,这算秘密吗?

也就是说,你要拥抱这个时代,你不要去拼死抵抗,你抵抗它干嘛呀?无非就是,你干嘛要代表纸呢?对不对?你应该代表的内容,你不是纸的代表,那是造纸厂担心的事情。出版商操纸厂的心干嘛?

无论如何,纸少用一点,树就多留一点。对森林、对生态、对环境、对我们这个星球不能说不是好事啊。





中国微镜头  China Focus
长按,识别二维码,加关注