京剧情缘

2018-04-26




01

今天咱们就要把台面上的都给清走,一会就要开始搬这个台子了。好了,小心点。来,接一下。这里是一家已有16年历史的京剧摄影写真馆,此时,它正面临着第四次迁址。任伟,小聂,过来,咱们收拾行头了。

我还清楚得记得,四年以前咱们怎么把行头给打开的。哎,真快这日子过的。我们这行头,因为平常是挂着的,不叠。如果人家真正的后台演出,是有专门的戏箱。师傅叠行头都特别的专业、熟练。会叠得特别漂亮,方方正正的。咱们这个就叠整齐了,能收起来就行了。然而,这家经营了16年的影楼,为何会再次迁址?这还要从四个月前说起。

因为我们四年前那个房子呢,是我们自己盖的。所以当初跟出租方商量的,就头四年房租是比较便宜的。但是从第五年呢,人家就要调到一个市场价,所以现在已经是第五年了。调完价以后,那个价格我们一合算呢,肯定这成本就不合理了。所以,作为我们这个行业来讲,确实有它的难处。所以我觉得,你必须保持它盈利,保持它这个健康地发展下去。那肯定就综合考虑,要控制所有的成本。所以我们这次就只能再另外找一个,相对便宜一点的地方。

这栋由张宇他们亲手建造的小楼,就是国内首家京剧摄影写真馆。眼前的一砖一瓦,身侧的一方池塘,耳畔的西皮二黄,无不勾起人们对老北京戏园子的回忆。影楼诞生至今,一直备受人们推崇。这十六年间,它不仅为万余名海内外的客人们,拍摄了各类华美的京剧写真,也为许多小朋友们,提供了一个与国粹亲密接触的机会。

我这地行吗?你那够吗?够。你为什么会想到带孩子来拍京剧摄影呢?因为孩子现在正在学京剧,然后我们就想让她接触一下,然后这些拍摄方面,可能对她以后学习京剧会有好处。我觉得京剧是国粹嘛,是吧?所以我们觉得应该是学一下。我也挺喜欢的,孩子也挺喜欢的。

给我们小角饮饮场。拍这个挺累的。准备照出来以后留作纪念品,趁着自己年轻就拍一张。对,我觉得那个毕竟还是国粹,值得拍一次,纪念一次。对。唯独就是衣服数量少一点。因为它那个尺寸,都是不规则的。你买只能买到大人那个官中的尺寸。小孩不同尺寸长短的,都得单独订。包括盔头,因为她脑袋也小,头面也得按照她的小脑袋瓜单做。所以人家做行头的,也不愿意做,很麻烦。

去吧,阿姨都怕你了,打到阿姨了。因为她自己都不知道。对,这的。对,好,真棒。好,乐吧,走。漂亮啊。

当有一个小顾客,由于拍了一套照片。可能在播到中央十一,播到北京的戏曲节目的时候,她可能会停留五秒钟、十秒钟、二十秒钟,告诉她的朋友说,这是我拍过的杨贵妃,这是我拍过的穆桂英。你就会觉得很兴奋,觉得自己的付出是有回报的。


02

2000年的千禧年盛典,我们至今记忆犹新。相比当时各行各业的蓄势待发,京剧市场则正处于低谷,远不是今日这般欣欣向荣的景象。在那年的秋天,有这样一则报道,在多家媒体上出现。当年刚满30岁的张宇和铁兵,为何会在这个看似不恰当的时机,开办国内首家京剧写真馆呢?这还要从张宇父亲儿时的一段记忆开始说起。

因为我父亲是1937年生人,他们那个年代,我觉得是京剧特别盛行的一个时代,正好也是梅兰芳他们那批大师最活跃的时代。就像现在那种大明星、歌星一样,年轻人都是喜欢追时尚的嘛,京剧就是当时的时尚。另外我有两个姑姑,比我爸爸岁数大得比较多,她们两个都特别喜欢看戏。所以我爸那会虽然小,也跟着我两个姑姑经常去戏园子,所以从小可能有这个,耳濡目染的这个情感在里头吧。

父亲对京剧的痴迷,渐渐地影响到了张宇,也为多年后打造国内首家京剧写真馆写下了伏笔。

他那时候特别梦想着,自己也能化上戏妆,就跟真正的演员一样,至少拍一套剧照。后来就想办法托人家,从剧团里借出专业的行头来。然后请的老师给化的妆。然后那时候条件也有限,我们就自己找了一个餐厅的包间,我也就跟着一块了把瘾。第一次跟我父亲就是扮上戏的那一次,我是被勒晕了的,那也是我真的没有思想准备的。那时候才知道当戏曲演员多不容易。

因为这次难忘的拍摄经历,张宇与铁兵决定打造一家京剧写真馆,帮助与父亲一样的戏迷和票友们圆梦。为了了解京剧化妆的各个步骤,剧院后台成了她最常去的地方。为了避免拍出让行家贻笑大方的照片,她特意请名家指导身段,为影楼早期拍摄了一套身段模板。为了让远道而来的客人体会到最美的京剧,从装修、装饰到服饰、道具,张宇他们都提出了最严格的要求。

   也有人劝我说,你买点便宜的行头吧,机绣的什么的,拍出来也差不多。包括一些外国人,朋友就建议我说,那个片子都是做好了的,往头上跟戴发卡似的一戴,说大概齐也差不多。我说,我不希望一个外国人,到我这个影楼体验完了京剧以后,他回去跟他的朋友们讲,京剧就是这个样子的。我就觉得那样就与我之前的目的相悖了。既然我想传播这个国粹,我一定要让客人到我的影楼以后,看到的都是最美的东西。




03

搬迁日期临近,新影楼选址的问题一直困扰着张立运。多日不停的奔波,已让他疲惫不堪。但是他却有种预感,令他们心仪的房子,正在某一个地方等待着他。哎,这家我前两天来,好像还没贴出转让,怎么这是要转让吗?嘿,那这事还真有点意思了,我得看看。转让出租电话。

喂,您好。我在这个(元)大都公园这,看着您好像有一个门店,是要转让出租对吗?您这个地方大概是多少平米呀?因为我是做摄影的,我觉得您这个位置什么的,还都挺适合我。好,那就下午,下午没问题。可以,可以,好。

时光匆匆,影楼已走过了第16个年头。张宇和伙伴们始终不忘初心、不吝成本、不计回报地精心编织着这个光影之梦。其实相比飞涨的物价、反复的搬家,员工的离职最是让张宇头疼。谁知最为担心的事情,还是在搬家之后,不期而至了。

张姐,实在不好意思。我得跟您说一个事儿。因为我们家里头出现一些状况,所以呢我这边有可能要,离开一段时间。怎么了,家里老尖儿?对,因为这事必须要我们来解决。因为得很长一段时间,所以呢,影楼这一块,就是可能得需要您再找别人了。我这听说你这情况也是,挺替你这着急的。但是这也不是着急的事,咱们反正尽最大的努力吧。

我觉得客观原因,大家都要理解。因为大家都是在这个社会上生存嘛,现在确实老人身体出问题了,年龄的问题啊、结婚生子啊,我觉得都会影响你的职业的选择和变化。这个我觉得我们必须要接受,并且体谅、理解,就是京剧用的这个人员吧,跟别的婚纱艺术照不一样,都要求他必须喜欢京剧,必须热爱这个行业。他才能踏踏实实地在这工作下去。如果他只是为了一时找个工作,那可能一段时间以后,他会厌倦这个东西。因为传统文化,说实话是比较,有的时候会比较单调,他会觉得。

 

化妆、勒头、贴片子、戴头面、穿行头,在张宇的影楼里,这样一套程序下来,至少两个多小时。每天最少重复两到三遍,然而这样一套复杂的程序,化妆师刘文玉已经重复了16年。对,好极了。稍稍地转过来一点。刘老师退休前,曾是一位专业的京剧演员,退休之后经朋友介绍,来到影楼为客人化妆,指导身段。起初她只是来给张宇帮忙的,谁知这个忙,一帮就是16年。

是因为本身我这个人吧,也不是特,属于特能闲得住的人。坐在家里,大腿翘二腿的看电视啊,还是喜欢干点什么,有点精神寄托。这样呢,正好有这么一个工作,我是觉得又自己特别喜欢,又是自己的专业。后来就发现,呀,还真有好多顾客特别喜欢。说这个是我们多少年的愿望了。呀,想了多少年了,就想照一个,圆一个梦,照一个这样的相。所以我自己还是非常喜欢这个工作。

这个胳膊肘往前扣一点,可以稍微往前插一点。对。小颜是刘老师亲手带出来的一位化妆师,来到影楼之前,她曾是舞台上的小花旦。或许相比舞台上的光鲜亮丽,这里的工作相对的平淡与平凡,但是对于小颜来说,这里才是她更大的一个舞台。

虽然说,现在没有说专业演员这条道路,但是我觉得我现在找的这份工作,非常的有意义。一出传统的剧目两个多小时,可能也就台下的观众能看到、能传播到他们。但是一张照片的话,通过朋友圈呀或者微博,然后一个人传给十个人,十个人可以传给一百个人,然后越传越多。京剧文化也可以,发扬得越来越光大。

或许连张宇和铁兵都没有想到,当初父亲孩童时期对京剧的记忆,以及那张看似并不专业的京剧写真,开启了他们十六年的坚持。他们既然并不以此为生,为什么还要承受这十六年来的风风雨雨、起起伏伏呢?

十六年前来的顾客,是吃豆浆油条长大的。现在那些顾客呢,都是吃麦当劳、肯德基长大的。但是这种文化的东西,不会变,北京的那种感觉不会变。我觉得如果我们不做了,可能就没有人去做这件事了。那北京城要是没有北京的玩意儿,那还是北京城吗,对不对?

 




中国微镜头  China Focus
长按,识别二维码,加关注